人身體裡面每隔七年,細胞會完全的代謝一次,或可以說這兩次的生理你不完全一樣(或許記憶可以想像成一種特殊表觀遺傳,不過這邊只是其一個看法)

我現在覺得做書摘其實很重要

前幾年之前覺得書看完,當下的心裏的波瀾最大,不過也是最多日記裡寫幾句書摘就結束。

最近發現過了一段時間,確實會忘記一些書裡面的啟示,這邊整理一些我這幾年看的一些跟我研究上沒有太相關的書。

2020 (Jun to Sep)

今年過半,事情比較多。看的書目前比較鬆散,多數是在Kindle上的文化類書籍,閱讀的時間也集中在搭飛機或是開會等待的過程中。

記憶比較深刻的是,在開NeurIPS的時候到早了,在溫哥華機場的椅子上打算睡的時候有點腰傷,還是就是在冬天在東京的時候看的一些日本飲食文化的書。

  •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(Paul Auster)

重讀英文版,一開始接觸Auster的書是在大一的小說課,很喜歡筆下關於孤獨與命運之間戲劇性的探討,很有親臨20世紀紐約的感覺,對婚姻與家庭間反思的自傳文學。

  • 沒問題是伊坂啊

此書是伊坂幸太郎見諸報章雜誌的雜文集,能了解一些作家寫作的心理變化,但是多數文章時間進程在五到十年前以上(比如說奧杜邦的祈禱獲獎時的心得),以當下時空來說,共鳴相對少了不少。

  • 和食古早味,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

這是一本看完你會有點饒有興味的書,主要是一些民俗的介紹,例如日本人是怎麼開始吃肉,拉麵如何從中華屋的陽春麵演化而來,以及蘇格蘭少女遠嫁日本釀威士忌的故事。

不過有些洋食(奧地利炸牛排 Wiener Schnitzel)的介紹比較鬆散,特別是後段的文字和史料沒有太強烈的收尾感

  • 東京模樣

是一本以年輕人視角描述東京生活的書。在東京住過,也算是在大公司上過班之後,我覺得裡面的有些描述是比較誇大了。稍微一查,作者有些類似的書,在此沒有推薦。

  • 明朝

駱以軍老師的書,看的當下很驚艷,特別是前幾章的描寫,但後來在收尾的時候筆法感覺不像西夏旅館那樣有結束的感覺。後來有一個與學生稿件的爭議,有點驚訝和惋惜。不論如何,如果有抄襲(plagiarism)就是不當。

五到八月看的

很有趣的暴風雪山莊式的詭計,同時綜合了科學幻想及本格推理,在物理手法上是十分創新的一本書。

本書是屍人莊的續作,我覺得動機比較不足,更多是關於心理層面的探討。

九月

本作是東野圭吾2019年的新作品,內容談到了湯川去美國做研究之後,歸來日本升任教授的故事,內容主要在探討類似當初(徬徨之刃)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矛盾與掙扎。

而這次湯川也對了之前自己好友石神的案件中表示了深深的反思,每個案件有很多種經由片面觀察的真相,或許更多的結局選擇,要交給劇中人而不是解謎者。

後者在很多情況,往往又太冰冷了一點,這樣系統性反而是許多案件不幸的開端。

在書中,學到一個料理 什錦菜(八寶菜)覺得之後有機會可以試試。